近日,美国医疗科技公司CapsoVision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提交IPO申请,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(股票代码:CV),计划筹集高达3000万美元的(折合人民币2亿元)资金,以支持其可吞咽胶囊相机的开发,以及胃肠道疾病、癌症和内出血的筛查项目。
根据招股书披露,CapsoVision是胶囊内窥镜领域细分龙头之一,2024自然年营收达1180万美元,同比增长20%,但净亏损扩大至1990万美元,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和临床试验成本增加。
此外,该公司预计,美国小肠胶囊内窥镜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8700万美元增至2030年的1.26亿美元,而结肠检测市场更将从2.13亿美元增长至3.11亿美元。通过技术迭代与适应症扩展,CapsoVision有望在这两大领域占据领先地位。
CapsoVision 的上市计划正值全球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攀升、早期筛查需求激增的关键节点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,全球每年新增胃癌病例超 100 万例,而早期胃癌 5 年生存率可达 90% 以上,但中晚期患者生存率不足 25%。传统胃肠镜检查因侵入性强、患者依从性低,难以满足大规模筛查需求,而 CapsoVision 的无创胶囊内窥镜技术为解决这一痛点提供了新路径。
01
“开挂”的胶囊内镜
CapsoVision成立于2006年,总部位于美国加州萨拉托加,专注于开发结合人工智能(AI)的胶囊内窥镜技术。这家以 “无创、精准、患者友好” 为核心理念的公司,正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写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方式。
核心产品:CapsoCam Plus的颠覆性创新:
360°全景成像:搭载四枚横向摄像头,突破传统胶囊内镜单一视角的局限,黏膜病变检测率提升超70%,尤其对Vater壶腹等复杂部位的识别率高达80%。
无外部设备设计:患者吞服胶囊后无需佩戴记录仪或传感器腰带,数据通过云端传输至CapsoCloud平台,医生可远程分析,大幅提升检查便捷性。
AI辅助诊断:计划于2025年底前引入AI算法,自动标记可疑病变区域,降低漏诊率,并为食管癌、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可行性支持。
该设备于2017年首次在美国推出,并于1月初获得FDA的新许可,允许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。CapsoCam也可以通过远程程序在家里使用,不需要去诊所,也不需要用户佩戴任何额外的记录设备,如传感器腰带或背心。
产品行销全球 50 多个国家。2024 年该产品收入贡献超过 95%,随着高端机型 CapsoCam SV-2 的推出,毛利率提升至 73.78%,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。
此外,该公司正在开发下一代CapsoCam Colon,提供了更好的视野,这款专用胶囊内镜不仅具备更广的视野,还能通过 3D 建模精确量化息肉体积,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
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招股说明书中,CapsoVision表示计划在2026年年中推出该系统,有望填补结肠无创检测领域的技术空白,为更多患者带来便捷精准的诊断体验。
02
内窥镜市场的百亿激战
胶囊内镜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,目前行业全球参与者较少。
据相关数据统计,胶囊胃镜产业国产化率较高,金山科技、安翰科技和南山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区企业资福医疗合计市场占比超80%,进口品牌市占率较低,市场整体集中度较高。
图:南山智慧运营
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预计从 2016 年的178亿美元增至 2025 年的 286 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 7.1%。中国市场增速更为显著,2025 年规模将达 55.8 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 398 亿元),2030 年或占全球 22.8% 的份额,成为第二大市场。
在竞争格局方面,外资处于主导地位,日本奥林巴斯、富士胶片、宾得医疗三家占据全球软镜市场 98% 的份额,技术壁垒高筑,尤其在光学放大、分光染色等核心专利领域。
不过,以澳华内镜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正加速追赶,其 AQ-300 4K 超高清内镜系统性能比肩进口高端设备,并通过收购德国WISAP拓展欧洲市场。2023年,国产内镜渗透率仅6.9%,但在政策扶持下,预计2030年将提升至35.2%。
技术趋势与未来挑战方面,国产企业通过自研CMOS传感器降低成本,提升图像处理速度与清晰度,缩小与进口产品的技术差距,实现CMOS对 CCD 的替代。同时,AI辅助诊断系统(如澳华 "澳小宝")和柔性内镜机器人成为新增长点,预计2030年内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43.1亿元。
CapsoVision的上市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里程碑,更是对传统内窥镜技术的一次颠覆。其无创、全景成像的优势契合了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,而结肠检测与AI技术的布局则瞄准了未来增长点。然而,公司仍需面对持续亏损、市场竞争加剧(如美敦力、奥林巴斯的AI内镜产品)及监管审批风险。
在国产替代浪潮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,全球内窥镜市场正迎来格局重塑。CapsoVision能否凭借创新技术分羹百亿蓝海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